第337章 唯一的出路_纾春
笔趣阁 > 纾春 > 第337章 唯一的出路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37章 唯一的出路

  郭久继续说道:“韦大人孤僻多年,丝毫不通男女之事。崔姑娘让他为陆家老二做事,一次又一次,韦大人不说,郭某却看不过去。”

  马车咯咯吱吱地前行着。

  车内一片沉寂。

  崔礼礼抬起眼眸,沉静地说着:

  “这一次并非只为陆铮。大将军替芮国百姓抵挡邯枝南下,将士们在前方奋力死战,我们作为芮国百姓,总要做些什么。

  即便不是陆铮的父亲,我也会这样做。更何况,救大将军,有利于我与韦大人的筹谋。”

  郭久沉默一瞬,才说道:“崔姑娘之所求,郭某会转告韦大人。”

  他说完挑帘准备下车,想到还安插了拾叶在崔礼礼身边,将来若被发现了,少不得又要怨怼韦大人。他又放下帘子,回过头来对崔礼礼说道:

  “崔姑娘以为你在九春楼与十殿下相看那次,陆铮是怎么从宫里出来的?”

  崔礼礼茫然地问:“怎样出来的?”

  “绣衣指挥使和副使,都有一条单独的进宫密道,遇到急事,可以直达天听。”郭久深深叹了一口气,“这通道的位置是极机密之事,韦大人暴露了这条路,该是何罪名?”

  崔礼礼知道。

  落钥后,开宫门即为谋反。将密道告诉旁人,也等同于谋反。

  郭久又道:“崔姑娘也知晓韦大人父亲的事,应该明白他一直屈居在绣使为的是什么。任何岔子都会让他这些年的忍辱负重,付之东流。”

  “我明白”

  “韦大人虽不善言辞,能为你做的,他都做了。做不到的,多是身不由己,又或者时运弄人。”

  “我明白的。我与韦大人有袍泽之谊。京城这十来日的动静,郭佐使想必也听说了。也算是我回馈韦大人的。终有一日,他能得偿所愿。”

  原来是她做的!

  惊讶之色从郭久眼中划过,最后化作一抹无奈的笑。这样一个有大智大慧的女子,韦大人当初是真的看走了眼,错过也是必然的。

  “应邕官复原职,在暗中抓了不少人,全是往告示上写名字的。崔姑娘还是小心为上。有什么事,你让人去林记成衣铺子留口信,郭某定然全力相助。”

  送走郭久,崔礼礼坐在马车里发愣。

  春华上了马车,见她疲惫,主动替她按揉着额头:“姑娘,您是不是在做很危险的事?”

  崔礼礼抬起眼皮看她:“陆铮跟你说的?”

  春华想也不想就把陆铮卖了,毕竟姑娘才是她的正主:“他走那日叮嘱奴婢,有什么事要尽快通知他。怕您有危险。”

  崔礼礼笑了笑,“我记得虞怀林的酒垆还在你名下?”

  “是。”

  “你这两日抽空南下去收账吧。”

  春华停下手中按揉的动作,跪在马车里,双手抱着崔礼礼的膝头:“姑娘,奴婢再蠢,也知道这时候走不得。奴婢好歹也在崔家呆了十几年,老爷何时在四月收过账?就算打死奴婢,奴婢也不会走。”

  “崔家可能会有灭门之灾。我爹娘是躲不掉,你躲得掉。”

  春华摇头:“奴婢不怕。反正奴婢跟着姑娘生,跟着姑娘死。”

  这句话,前世的春华也说过。

  春华病重难医,缠绵病榻之时。崔礼礼问她可后悔跟着自己进了县主府。

  春华虚弱地摇头,颤巍巍凉怯怯的手从被子里伸出来,握住崔礼礼的手:“奴婢原是打定主意了的,这辈子跟着姑娘生,跟着姑娘死。只恨奴婢这副短命的身子,不能陪着姑娘。奴婢一死,姑娘就更难熬了.”

  前世欠春华的,今生总要补上。

  只是今生欠的,何时才能补得上?

  “姑娘,您怎么哭了?”春华直起身子,捉着丝帕替她擦眼角的泪,“可是奴婢说错了话?”

  “没有。”崔礼礼抓住她的手,“你不肯走,那咱们就一道进宫,赴皇后的春日宴。”

  ——

  清静殿。

  应邕跪在地上禀报。

  “圣人,告示已经拆了,除了公主府的面首如柏与崔氏,其余的都抓了。已抓捕疑犯共计五百三十四人。”

  “朝中众臣家中线人每三日一报,公主府、大将军府以及县主府线人每日一报。各路进京关卡严加盘查,各地路引暂停发放。”

  “只是、”应邕顿了顿,才说道,“除了京城,各州各郡县,都有了流传。各地的效仿者不计其数,虽抓了不少,但名单传得太广,实在不好封口。如今冒出了不少新的名单,真真假假,实难一一辨别。”

  “圣人,微臣想,为今之计应该将弘方拉出来,公开处刑,以正视听,方可力挽狂澜。”

  时局乱了。

  宗顺帝躺在病榻上,刚喝了极苦的药。心里反反复复地念叨着这四个字。

  别有用心之人,在故意搅乱这时局。

  是固安?还是燕王扈少毅?还是谌离人留在芮国的暗探?

  清平没有这个能力,最多是个帮凶。

  “圣人——”应邕还想说什么。

  见圣人闭着眼,常侍挥挥手,示意应邕退下,又在宗顺帝耳边道:“圣人,中书令许大人求见,跪在殿外已经多时了。”

  许家的人抓了个遍,宗顺帝一直没有动中书令与清平县主。一是中书令尚无合适的人选。二是如今许家已经落魄,断了羽翼的中书令,反而可以成为一个纯臣。

  见宗顺帝没有说话,常侍又道:“中书令说他有解眼下时局之策。”

  “宣。”

  中书令许永周从清静殿再出来时,已是天黑。

  年过五旬的他跪了太久,腰酸背痛膝盖痛,只得扶着墙缓缓地走着。

  出了宫门,府中的门客上来扶住他,低声问道:“大人,圣人可允了?”

  许永周摇摇头:“没有圣意。”

  毕竟自己是许家人,连自己儿子都被抓了,他这个秃愣愣的中书令的建言,圣人怎么会听?

  他的建言不过两条。

  一是杀弘方、杀扈少毅、杀固安,以安民心。二是以歼灭底耶散之名,出兵谌离。

  自古内乱难解之时,都要攘外以安内。

  先以底耶散之罪,杀固安和扈少毅,再将民心激愤之处,转移至谌离。

  这是唯一的出路。

  “大人,小人觉得,圣人应该也明白如今乱局难治,可是难处不在杀人,而在银子和人。”

  芮国禁海已久,连一只像样的战船都没有,更别说熟悉水战的兵了。

  北边战事胶着,圣人陵寝未完工,处处都是用银子之处。

  “我何尝不知?”许永周喘着气,爬上轿子,挑着轿帘道,“如今这状况,再蔓延下去,不知道各地还会冒出什么样的告示和名单,待到那时,圣人的位子都坐不稳了。”

  银子,人。

  凑一凑,总会有的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2xn.net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2xn.net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